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的技术要求、作业流程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水稻种植区的秸秆还田作业。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turning Rice Straw to Fields by Autumn Water Ploughing Pulp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514-2023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水稻秸秆处理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提升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以下将从关键条文入手,对这项标准进行深度解读。
适用范围与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省水稻产区采用秋季水耙浆方式进行秸秆还田的作业过程。其核心目的是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减少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为后续春耕创造良好条件。这表明该技术不仅关注环境保护,还兼顾农业生产效率。
秸秆收集与预处理
在标准中明确要求,在进行水耙浆作业之前,需对田间残留的水稻秸秆进行有效收集,并确保其长度不超过10厘米。这一规定有助于防止长秸秆堵塞农机设备,影响作业质量。此外,还提到应尽量保持秸秆均匀分布于田面之上,这样可以保证后续耕作时受力均衡,提高工作效率。
作业时间与环境条件
标准指出最佳作业时间为每年秋季水稻收获后至土壤封冻前这段时间内完成。在此期间,土壤湿度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之间。这样的湿度水平既能保证机械正常运转,又有利于秸秆充分分解。如果土壤过于干燥,则可能造成粉碎不彻底;而过湿则可能导致机器打滑,影响施工进度。
机械选择与操作要点
推荐使用带有秸秆粉碎装置的专业联合收割机或专用秸秆粉碎机来进行初次切割处理。对于二次细化处理,则建议采用带有双轴灭茬旋耕刀具的拖拉机配套设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驾驶员需要根据田块具体情况调整行进速度和刀盘转速,以达到最佳粉碎效果。同时强调了安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如佩戴耳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质量检验标准
最后,在整个作业完成后,还需按照规定的方法检查秸秆粉碎后的平均长度是否符合要求(≤10cm),以及覆盖面积比例是否达标(≥85%)。只有当这两项指标均满足标准时,才能认定此次还田作业合格。不合格的部分应及时返工直至达到预期效果为止。
综上所述,《DB22/T 3514-2023》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为实现高效环保的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