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三系”可育种质异交传粉结实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条件、鉴定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大豆“三系”可育种质异交传粉结实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Procedure for evaluating the cross-pollination fertility of soybean \"three-line\" restorer germplas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三系”可育种质异交传粉结实性鉴定规程》(DB22/T 3503-2023)是吉林省地方标准,用于规范大豆杂交育种过程中对可育恢复系材料异交结实能力的鉴定。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指出“异交传粉”是指通过人工或自然方式使不同植株间进行授粉的过程。“结实性”则是指植株在接受异交传粉后能够形成正常种子的能力。这些定义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于试验设计与环境条件的要求,规定了试验应在大豆生育期内进行,并且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田块。每处理至少种植30株以上,设置重复三次以上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同时要求试验地应具备良好的肥力水平、均匀一致的土地条件以及无严重病虫害发生的历史记录。
关于鉴定方法,主要采用田间观察法结合室内分析法。田间观察主要包括花器形态特征、开花习性、柱头外露率等指标;而室内分析则侧重于花粉活力测定及授粉后的种子发育情况评估。此外还强调了在整个鉴定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比如避免使用农药不当导致植株生理状态改变等情况出现。
在结果评价体系里,将结实性分为五个等级:完全不结实、极少量结实、少量结实、中等结实量和大量结实。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来指导实际操作人员准确判断目标材料的表现形式。例如,“完全不结实”的定义为所有授粉后的植株均未见到任何种子产生;而“大量结实”则意味着绝大多数植株都能收获到足够数量且质量良好的种子。
最后,在报告撰写时需包含基本信息如供试品种名称、试验地点、日期等;技术细节如所用方法步骤、观测项目等;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意见等内容。这样一份完整的报告不仅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掌握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后进一步改良该类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