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白僵菌和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大豆种植区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控大豆食心虫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Soybean Pod Borer Using Beauveria bassiana and Trichogramma japonic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498-2023《载白僵菌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大豆食心虫防控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危害。这表明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吉林省的农业生产环境,强调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大豆食心虫”、“白僵菌”、“黄赤眼蜂”等专业术语的概念。例如,“大豆食心虫”是指以大豆为寄主植物,幼虫钻蛀豆荚危害籽粒的一类害虫;“白僵菌”是一种真菌病原体,能够寄生并杀死大豆食心虫幼虫;“黄赤眼蜂”则是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可将卵产于大豆食心虫卵内,从而抑制其繁殖。这些定义有助于技术人员准确理解相关概念。
3. 防治策略
标准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防治方案,包括生物防治为主导、化学防治为辅助的方式。其中,生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释放白僵菌孢子粉和黄赤眼蜂成蜂。具体操作要求在大豆食心虫卵孵化高峰期前7至10天,每公顷释放一定数量的白僵菌孢子粉,并在田间设置诱捕器监测害虫发生动态,适时投放黄赤眼蜂。
4. 实施步骤
- 前期准备:选择适宜的生物制剂产品,确保质量达标。
- 田间施放:按照规定剂量均匀撒播白僵菌孢子粉,同时合理安排黄赤眼蜂的投放时间和地点。
- 效果评估:定期检查防治区域内的害虫密度变化情况,评估防治效果。
5. 注意事项
在使用白僵菌时应注意避免高温天气下作业,以免影响菌剂活性;对于黄赤眼蜂,则需注意保护其生存环境,减少农药干扰。此外,还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调整具体的防治时间。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DB22/T 3498-2023》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生物防治技术路径,同时也强调了实际操作中的细节把控,对于提高大豆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