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银鱼湖库高产生态养殖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大银鱼在湖库中的高产生态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igh-yield Ecological Reservoir Culture of Proterinchar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491-2023 大银鱼湖库高产生态养殖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大银鱼在湖泊和水库中进行高效生态养殖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从选址、放养、管理到收获等多个环节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旨在提高养殖产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选址要求
标准指出,选择适宜的水域是成功开展大银鱼生态养殖的基础。首先,要求所选水域需具备良好的水质条件,具体表现为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pH值应在6.5至8.5之间,并且无工业污染源。此外,还强调了水体透明度要达到60cm以上,这有助于确保光照能够深入水下,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大银鱼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二、种苗投放
关于种苗投放,标准建议每公顷水面投放约10万尾优质亲本鱼苗。投放前必须对种苗进行严格检疫,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且未携带任何病原体。同时,在投放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采用缓释方式逐步释放鱼苗,避免一次性大量投入造成局部水体压力。
三、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部分涵盖了多个方面:一是定期监测水质参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调整;二是合理控制投饵量,通常情况下每日两次喂食即可满足需求,但需根据季节变化适当增减;三是加强巡塘工作,及时清除杂草杂物,防止它们成为病害滋生地;四是实施轮捕轮放制度,既保证了持续稳定的供应又能维持生态平衡。
四、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标准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定期消毒池塘及其周边区域、科学使用药物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化学药品时一定要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切忌滥用抗生素类物质。
五、收获与加工
最后,在收获阶段同样需要遵守相关规定。一般而言,当大银鱼个体重量达到1克左右时即可开始捕捞作业。收获后应及时送往加工厂进行处理,以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加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确保食品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综上所述,《DB22/T 3491-2023》不仅为从事大银鱼湖库高产生态养殖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渔业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理念。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我国淡水渔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