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防治以及监测与评估。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4106T 113-2023)是河南省地方性技术规范,为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条文1】“在豫北、豫中及豫东等常年发病区域,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策略。”
解读:该条文明确了不同区域的防控重点。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赤霉病发生,需建立以农业防治为核心的综合体系。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科学肥水管理等措施。这些基础性工作能够有效降低田间菌源量,为后续化学防控提供良好条件。
【条文2】“选用经审定推广的高抗或中抗品种,如郑麦9023、周麦27等。”
解读:品种选择是赤霉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郑麦9023、周麦27等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具有较好的抗病性能。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应优先选用这类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同时注意避免连年种植单一品种,以防病原菌产生适应性变异。
【条文3】“药剂防治适期为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施药间隔7天左右,视天气情况可适当调整。”
解读:这一条文指出了最佳用药时机。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侵染的关键时期,此时喷药能有效阻止病菌侵入花器。通常情况下,首次用药后7天左右需要进行第二次施药,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则需提前或增加用药次数。这要求农户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降雨来临前及时完成喷药作业。
【条文4】“推荐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高效低毒杀菌剂,并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解读:化学防治是控制赤霉病暴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氰烯菌酯对赤霉病有特效,而戊唑醇则兼具预防与治疗效果。但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容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必须遵循交替轮换原则,即每季作物使用不同种类的作用机制的药剂,从而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效。
以上四个条文涵盖了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为实现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