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芝麻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结果判定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芝麻品种资源及育种材料对枯萎病抗性的评价与鉴定。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Sesame Fusarium Wilt Resista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2483-2023《芝麻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是由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用于指导芝麻品种抗芝麻枯萎病能力的评价。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试验材料选择
标准指出试验应选用健康、无病害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种子质量需符合GB/T 3543.2的规定,确保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这一要求旨在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因种子本身质量问题影响抗性鉴定结果。
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应在人工气候室或温室中进行,温度控制在25℃±2℃,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之间。光照时间为每天12小时,光照强度为20000~30000勒克斯。这样的环境条件模拟了田间自然生长的环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芝麻植株在实际种植条件下对抗病害的能力。
接种方法
接种时采用含有芝麻枯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的棉签轻轻涂抹于幼苗叶片上,每株幼苗接种点不少于3个。接种后将幼苗移入上述规定的环境中培养。此方法简单易行,能有效保证每个样本受到均匀一致的感染机会,从而提高试验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病情调查与分级
病情调查通常在接种后的第7天开始,每隔3天观察一次直至发病稳定。病情分级采用0~4级标准:0级表示完全健康;1级表现为轻微黄化或少量坏死斑点;2级为中等程度黄化和坏死;3级则出现严重黄化并伴有显著坏死;4级为整株死亡。通过这种细致的分级体系可以精确描述不同品种对芝麻枯萎病的抵抗程度。
抗性评价
根据各处理组内发病株数的比例计算发病率,并据此评定抗性水平。当发病率低于10%时认定为高抗;介于10%到30%之间为中抗;超过30%但不超过60%视为感病;高于60%定义为高感。这一评价体系有助于快速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特性的优良品种,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记录与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均需详细记录并妥善保存至少两年以上。数据分析时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重复实验所得的数据,以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确保最终结论科学合理。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芝麻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不仅提供了详细的试验流程和技术要求,还强调了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这对于推动我国芝麻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