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芋疫病抗性室内离体接种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芋头品种对芋疫病抗性水平的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 Vitro Detached Leaf Assay of Resistance to Taro Blight (DB42T 2106-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2106-2023《芋疫病抗性室内离体接种鉴定技术规程》是湖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芋疫病抗性室内离体接种鉴定的技术要求。以下为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5.1 接种材料准备
本标准强调了接种材料选择的重要性。要求选用生长健壮、无病害的芋苗作为接种对象,并确保其生理状态良好。同时规定了材料采集的时间应在植株生长旺盛期,通常为种植后40-60天之间。这样的时间点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5.2 病原菌培养
关于病原菌的培养条件,标准指出应使用PDA培养基,在温度25℃±1℃条件下培养7天至产生大量孢子囊。此步骤对于获得足够数量和活力的病原菌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后续接种的成功率及鉴定结果的有效性。
5.3 接种方法
标准详细描述了接种的具体操作流程:先将病原菌悬浮液浓度调整至1×10^4个/mL,然后采用针刺法在芋苗叶片上制造微小伤口后均匀涂抹病原菌液。这种精细的操作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程度,提高检测精度。
5.4 观察记录
在观察阶段,需定期检查并记录发病情况直至第14天。特别注意的是,当病斑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即视为感病。此外还特别提到要区分自然死亡与因病致死的情况,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5.5 抗性评价
最后根据发病情况对芋品种作出抗性评价。如果发病率为0%-20%,则评定为高抗;21%-40%为中抗;41%-60%为中感;61%-80%为高感;超过80%则判定为高度感病。这一分级体系有助于直观地反映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能力差异。
以上内容是对该标准中核心部分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开展相关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