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梁灌注桩桩端后压浆的设计、施工及质量检验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内公路桥梁工程中采用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的设计与施工。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Post-grouting at the Pile End of Cast-in-place Piles in Highway Bridg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公路桥梁灌注桩桩端后压浆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编号DB61/T 1692-2023)是一部专门规范公路桥梁工程中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技术的标准。该标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设计阶段,标准要求在初步设计时应根据地质条件、承载力需求等因素确定是否采用后压浆技术。例如第4.1.2条规定:“当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或微风化岩层且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不小于5000kN时,宜采用桩端后压浆技术。”这一条款明确了适用范围,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和技术风险。
其次,在施工准备环节,第5.1.3条强调了对原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水泥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且需具备出厂合格证及性能检测报告。”此规定确保了材料质量符合要求,为后续工序奠定了基础。
再者,关于压浆参数设定,第6.2.4条规定:“压浆量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一般情况下每根桩的总压浆量不宜少于100L。”此条文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鼓励通过现场试验调整具体数值以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安全措施同样不可忽视。第7.3.1条指出:“施工过程中应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若发现异常情况须立即停止作业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这不仅保护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也维护了周边设施和居民的利益。
最后,在验收阶段,第8.1.5条明确指出:“完成压浆后需对压浆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芯样取样分析、静载试验等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确认工程质量,是保障结构长期稳定的关键步骤。
综上所述,《公路桥梁灌注桩桩端后压浆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DB61/T 1692-2023从多个维度规范了后压浆技术的应用流程,其核心在于合理选择应用场景、严格把控材料品质、精确设定施工参数以及全面评估最终成果,从而实现高效可靠的施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