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教室照明质量检测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中小学校及类似场所的教室照明质量检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lassroom Lighting Quality Tes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2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689-2023教室照明质量检测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学校教室照明环境制定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照度均匀度:标准要求教室内的平均照度应不低于300勒克斯,同时规定了最大最小照度比值不得超过1:3。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学生在不同位置都能获得足够的光线,避免因局部过亮或过暗影响视觉舒适度和学习效率。
2. 眩光控制:标准对统一眩光值(UGR)提出了具体要求,即UGR需小于或等于19。通过限制眩光水平,可以有效减少眼睛疲劳,保护学生的视力健康。
3. 色温与显色指数:推荐使用色温在4000K至5000K之间的光源,并且显色指数(Ra)不得低于80。适当的色温和良好的显色性能有助于提高视觉清晰度,使物体颜色更加真实自然,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4. 频闪效应:标准明确指出所有灯具都必须满足无频闪的要求。消除频闪现象能够防止因闪烁而引发的眼部不适甚至头痛等问题。
5. 维护系数:考虑到长期使用后灯具可能会出现衰减情况,标准建议将初始设计时计算出的照度值乘以0.8作为最终验收标准。这样可以保证即使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之后,教室内的实际照度仍然符合基本需求。
6. 布灯方式:对于普通教室而言,采用双排平行布置或者环形布局都是可行方案;而对于阶梯教室,则更适合采用多层交叉排列形式来达到最佳照明效果。合理规划灯具安装位置不仅能够优化整体光照分布,还能节省能源消耗。
以上几点只是整个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但它们涵盖了大部分核心要素。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可以帮助学校创建一个既安全又高效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并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