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渭北石质山地造林的技术要求,包括造林地选择、整地方法、苗木选择与栽植、抚育管理及检查验收等。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渭北地区石质山地的造林工程及相关生态修复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fforestation in Weibei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676-2023 渭北石质山地造林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渭北地区石质山地造林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树种选择方面,标准明确规定要选用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的乡土树种。例如油松、侧柏等常绿针叶树种以及黄连木、漆树等落叶阔叶树种。这些树种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复杂的立地条件,还能有效减少后期管护成本。同时,还强调了混交林建设的重要性,提倡不同树种合理搭配,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关于整地措施,标准提出了多种适合石质山地的整地方式。包括水平阶整地、鱼鳞坑整地和穴状整地等。其中,鱼鳞坑整地被认为是最适宜的方法之一。这种整地方式能够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并且便于蓄积雨水,为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具体操作时要求坑位布局均匀,坑径一般为80-100厘米,深度保持在50-70厘米之间。
再者,在栽植密度上也有明确指导。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目标功能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比如水源涵养林可适当稀疏一些,而防护林则需要相对密集的栽植来达到较好的防护效果。一般来说,乔木类树种的株行距建议控制在2米×2米至3米×3米范围内。
此外,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后期抚育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及时除草松土、适时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特别是在幼林期,要加强巡查力度,发现死苗缺株现象要及时补植,确保造林成效。
最后,关于造林验收,标准设定了严格的指标体系。包括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等多个评价维度。其中成活率要求达到85%以上才能视为合格,而保存率则需达到80%。这表明即使初期成活情况良好,但如果后续管理不当导致大量树木死亡,整体造林成果也会大打折扣。
总之,《DB61/T 1676-2023》为渭北石质山地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通过遵循该标准的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升造林质量,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