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建设用地中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处置后的安全利用与监督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afe Utiliz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after Remediation on Construction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Z1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LNSES 002-2025 建设用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置后安全利用技术规范》中“土壤修复后风险评估方法”与旧版标准的差异为切入点,深入解读该条文的修订背景、技术要点及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在2025版标准中,“土壤修复后风险评估方法”被进一步细化和强化,相较于2019版,新增了对“长期暴露情景”的评估要求,并明确了不同土地用途下污染物迁移路径的模拟方法。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前对土壤修复后安全利用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要求的提升。
旧版标准中,风险评估主要基于短期暴露情景,评估模型较为简化,仅关注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直接暴露途径,如人体接触、呼吸尘土等。而新版标准则引入了“长期暴露情景”,强调修复后的土壤在使用周期内可能经历的环境变化(如降雨、地下水渗透、植物吸收等),并要求采用更复杂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
例如,在工业用地转为居住用地的情况下,修复后的土壤需满足更高的安全阈值,且需考虑雨水冲刷导致污染物迁移至地下水的风险。新版标准明确指出,应采用“多介质耦合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土壤、水体、大气和植物等多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变化对技术单位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需具备专业的环境模型分析能力,能够准确模拟污染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迁移规律;其次,需结合场地具体特征(如地质结构、水文条件、周边敏感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方案;最后,评估结果需经第三方机构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此外,新版标准还强调了“动态监测”的重要性,要求修复后土壤在投入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持续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TLNSES 002-2025》在“土壤修复后风险评估方法”方面的修订,体现了从“达标即合格”向“全过程可控”理念的转变。对于从事土壤修复与管理的相关单位而言,理解并落实这一新要求,是保障修复成果安全利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