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集约化生态良田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土壤改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维护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集约化生态良田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Intensive Ecological Farm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253-2023《集约化生态良田建设技术规范》是天津市发布的关于生态良田建设的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土壤改良
- 标准要求对土壤进行深度翻耕,以改善土壤结构。具体而言,翻耕深度应达到30厘米以上,这有助于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能力。
- 提倡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来提升土壤肥力。每年施用有机肥量不应少于每公顷3吨,并结合绿肥种植,形成良好的轮作制度。
2. 灌溉系统设计
- 灌溉系统的布局需遵循节水原则,推荐采用滴灌或喷灌方式。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每个灌溉单元面积不宜超过5公顷,确保每个区域都能得到均匀灌溉。
3. 防护林带建设
- 在农田四周及内部主干道两侧设置防护林带。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如杨树、柳树等,因其适应性强且易于维护。
- 林带宽度一般为10至20米,株行距控制在2×3米左右,既能防风固沙又能提供栖息地给鸟类和其他有益动物。
4. 病虫害综合防治
- 强调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法应对病虫害问题。包括定期监测田间状况,及时清除杂草,合理安排作物茬口顺序等措施。
- 当发生严重病虫害时,可适量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但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 生态环境保护
- 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现有植被资源,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对于需要移植的大树,应采取科学合理的移植方案。
- 完工后应及时恢复植被覆盖,通过撒播草籽等方式加快地表绿化进程。
以上内容只是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了概述分析,实际操作时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执行策略。希望上述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