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基本原则、救护流程、救护场所与设施要求、救护人员职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从事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相关机构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errestrial Wildlife Rescue and Rehabili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11T 116-2022 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陆生野生动物的收容和救护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等核心概念。例如,“收容”是指将受伤、病弱或迷途的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安置在适宜的环境中,以防止其受到进一步伤害并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这一定义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收容设施要求
根据标准,收容设施应当具备隔离区、治疗区、康复区等功能分区,并且要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需求。例如,对于猛禽类动物,需要设置高大的笼舍以满足其飞行需求;而对于两栖爬行类动物,则需提供湿润的环境条件。这些具体要求确保了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都能得到最合适的照顾。
救护流程
标准详细规定了从发现到最终放归自然的整个救护流程。包括现场初步检查、安全运输、健康评估、疾病诊断与治疗、康复训练以及放归前的监测等多个环节。其中特别强调了救护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害化处理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健康评估与疾病防治
健康评估是救护工作的关键步骤之一。标准指出,救护机构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库,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同时,在疾病防治方面,提倡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如加强日常消毒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放归自然条件
关于放归自然的标准也十分严格。只有当野生动物完全恢复健康并且具备独立生存能力时才可考虑放归。此外,还需综合考虑季节变化、栖息地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最佳放归时机。为了提高成功率,通常会选择将其释放回原生境或者选择与其生态位相似但未受干扰的新区域。
以上内容只是对该标准部分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实际上,《DB3711T 116-2022》涵盖了更多细节问题,如志愿者管理、公众教育宣传等内容。希望通过对上述重点条款的理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重要标准,共同促进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