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四川历史破坏性地震数据库的术语和定义、数据内容与结构、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共享与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历史破坏性地震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管理和应用。
Title:Database Specification for Historical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in Sichua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4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3096-2023四川历史破坏性地震数据库规范》是四川省在地震灾害风险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四川地区历史破坏性地震数据的采集、整理、存储和共享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地震数据库提供了指导依据。
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标准明确指出数据来源应包括官方记录、文献资料以及考古发现等多种渠道,并强调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例如,第4.2条规定:“所有采集的数据必须附有明确的时间、地点、震级等关键信息,并且需要经过至少两名专业人员交叉验证。”
其次,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标准提出了统一编码体系的要求。根据第5.1条内容,“每条地震记录应当赋予唯一编码,编码格式为‘年份+序号’”,这有助于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并便于后续分析使用。
再者,关于数据库结构设计,标准特别强调了开放性和兼容性原则。按照第6.3节所述,“数据库应当采用国际通用的数据交换格式,如XML或JSON,以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集成”。此外还要求数据库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新增类型的数据录入需求。
最后,在信息安全保护上,标准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第7.2条指出:“对于涉及敏感信息的地震数据,在存储时必须采取加密措施,并限制访问权限。”同时建议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以防止意外丢失。
综上所述,《DB51/T 3096-2023》不仅涵盖了从数据收集到应用全过程的技术细节,而且体现了对历史地震信息资源规范化管理的高度重视。它将有力推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