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暴雨过程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区域内暴雨过程的评估及相关工作。
Title:Assessment Method for Rainstorm Proces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02T 110-2023《暴雨过程评估方法》是由福建省厦门市发布的推荐性地方标准,该标准为科学、规范地开展暴雨过程的评估提供了指导。以下选取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评估指标体系
标准明确指出,暴雨过程评估应包括致灾性评估和灾害损失评估两个方面。其中,致灾性评估主要从降水强度、持续时间、覆盖范围等自然属性出发;灾害损失评估则需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如受灾人口、经济损失等。
例如,在致灾性评估中提到“最大1小时降水量”这一指标,其目的是衡量短时间内降水的极端程度。当该值超过某一阈值时,往往会导致城市内涝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历史数据设定合理的阈值,并结合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判断。
数据获取与处理
关于数据获取,标准要求采用官方气象观测站记录的数据作为基础资料。对于缺乏站点分布区域,则可利用卫星遥感或雷达探测数据进行补充。同时强调了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包括剔除异常值、填补缺测值等步骤。
在数据处理上,建议使用标准化的方法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统一格式转换,以便于后续分析比较。例如,将各站点的分钟级降水数据转化为逐小时累计量,便于统计分析。
评估流程
标准规定了评估的基本流程:首先确定评估对象(即具体的暴雨事件),然后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接着按照既定指标体系开展定量分析,最后形成评估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应当注重信息透明度,确保所有参与人员能够清晰了解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其背后的逻辑依据。
此外,还特别强调了跨部门协作的重要性。例如,在灾害损失评估环节,除了气象部门外,还需要国土、水利等多个政府部门提供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以上是对DB3502T 110-2023《暴雨过程评估方法》部分内容的深度解读。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