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校园科普气象站的选址、建设要求、设备配置、数据管理及运行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中小学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设和管理。
Title:Campus Popular Scien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7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02T 112-2023《校园科普气象站建设与管理规范》是福建省厦门市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化指导文件,旨在规范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推动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站点选择与布局
标准明确指出,校园气象站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安全因素。站点应设在开阔地带,避免周围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此外,站点需要远离强电磁干扰源,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例如,第4.1条要求“站点距离铁路和公路至少50米以上”,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交通噪声及振动对仪器造成不良影响。
设备选型与安装
对于设备的选择,标准强调要根据实际需求选用性能稳定、精度符合要求且易于维护的产品。第5.2条规定,“传感器测量范围应覆盖当地气候特征的极端值”,这表明所选设备需具备适应极端天气状况的能力。在安装方面,第5.3条提到“支架高度一般为1.5米左右,并牢固固定于地面”,这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便于日常操作同时保证结构稳定性。
数据采集与传输
关于数据采集频率,标准建议每分钟至少记录一次基本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等信息(见第6.1条)。对于数据传输方式,则推荐采用无线通信技术以提高灵活性。第6.2条还特别强调了数据存储的重要性,“原始数据应保存至少两年时间”,以便后续分析使用或作为历史资料存档。
日常维护与校准
定期检查和维护是保证气象站长期有效工作的关键环节。依据第7章内容,每周应对所有外部装置进行清洁处理;每月需对核心部件执行一次全面检测;每年则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检修并实施必要的校准工作。另外,在遇到特殊恶劣天气后也应及时开展针对性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安全措施与应急响应
为了保障师生安全以及设备完好无损,标准特别设置了专门章节来规范相关事宜。例如,第8.1条要求所有电力线路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并采取防雷击措施;第8.3条则规定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疏散撤离,并联系专业人士进行紧急处置。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校园科普气象站建设与管理规范》不仅涵盖了从规划到运营全过程的技术细节,同时也兼顾了实际操作中的安全性考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