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表径流水水质预警预报模型的构建原则、技术要求、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验证及应用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地表径流水水质预警预报模型的开发、应用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ter Quality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Model of Surface Runoff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589—2023《地表径流水水质预警预报模型技术规范》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为地表径流水水质的预警预报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4.1 数据采集要求
这一部分强调了数据采集的重要性,规定了必须收集的地表径流的基本信息如流量、流速等,以及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这些数据需要具备连续性和代表性,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此外,还要求定期校准监测设备,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
6.2 模型构建方法
在模型构建方面,标准提出了多种算法的选择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多元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每种算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建模方法。同时,要求对模型进行充分验证,通过历史数据测试模型预测精度,并调整参数以提高准确性。
7.1 预警分级标准
预警分级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按照水质污染程度将预警分为四个等级: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不同级别的预警对应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在一般级别下,可能只需要加强日常监控;而当达到特别严重级别时,则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8.1 系统运行维护
最后,关于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转,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包括定期更新数据库、及时修正模型偏差、培训专业人员等内容。只有保持良好的维护状态,才能确保整个预警预报体系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以上就是对DB23/T 3589—2023中几个关键条文的具体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