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羊布鲁氏菌病免疫的操作技术要求,包括免疫程序、疫苗选择、免疫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从事羊养殖和布鲁氏菌病防控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rucellosis Immunization in Sheep - DB13T 5786-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786-2023《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在河北省范围内具有指导意义,对于预防和控制羊布鲁氏菌病传播有着重要作用。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入手,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标准的4.1部分提到,“免疫对象为健康羊群”。这一规定明确了免疫工作的基础条件,即只有健康的羊只才能接受免疫接种。这是确保免疫效果以及避免因疾病传播导致更大损失的重要措施。健康状况评估应当由专业兽医完成,并且需要对羊群进行全面体检,包括体温检测、血液检查等项目,以确保所有参与免疫的羊只均处于健康状态。
其次,关于免疫剂量的问题,标准在5.2条指出,“每头份疫苗用量为2ml”。这个剂量是基于多年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得出的最佳数值,既能保证免疫效果又不会因为过量使用而产生副作用。实际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执行,不得随意增减用量,同时要注意注射器具的清洁与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再者,对于免疫后的观察期,标准在6.1条规定了“免疫后至少观察2小时”。这期间需要密切注意是否有异常反应出现,如过敏现象或其他不良反应。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发生,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此外,还强调了免疫记录的重要性,要求详细记载每次免疫的时间、地点、品种、数量及个体信息等内容,以便日后查阅和追踪管理。
最后,在应急处置方面,标准特别强调了“一旦发生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并上报”。这意味着如果在免疫过程中或之后发现任何可能与布鲁氏菌病相关的症状,比如流产、关节炎等,必须马上将患病动物隔离起来,并迅速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诊断确认。整个过程中,所有接触过的人员都需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工作服、手套等装备,避免直接接触病源体。
综上所述,《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操作技术规范》从免疫前准备到具体实施再到后续跟踪管理,都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和技术支持。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免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