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术语和定义、养殖环境要求、养殖模式设计、苗种放养、饲养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控及收获与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 in Seawater Po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1305-2023《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海水池塘的综合养殖效率,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养殖区域选择与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养殖区域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如潮汐、水流、水质等因素。具体而言:
- 水质要求:养殖区的海水盐度应在适宜范围内(通常为20‰至35‰),pH值保持在7.8至8.6之间,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4mg/L。
- 底质条件:底质应以沙质或砂壤土为主,避免淤泥过多导致厌氧环境形成,影响养殖生物健康。
2. 苗种放养密度与种类搭配
合理控制苗种放养密度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标准规定:
- 不同品种的苗种放养密度需依据其生物学特性确定。例如,贝类的放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50至100只,而鱼类则为每平方米10至20尾。
-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强调不同种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推荐采用“上层鱼类+中层贝类+底层海参”等组合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利用空间资源并减少病害发生。
3. 日常管理措施
为了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日常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主要包括:
- 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及时调整投饵量及换水量;
- 定期清理池底沉积物,防止有害物质积累;
- 加强病害防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4. 收获与销售环节
在收获阶段,标准也给出了明确指导:
- 确保所有产品达到市场准入标准后方可上市销售;
- 建立完整的追溯体系,记录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便于出现问题时快速定位原因。
通过遵循上述标准条款,不仅可以提升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整体水平,还能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