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共体育场馆应急救护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组织管理、设施设备、人员培训、应急演练、事件处置及持续改进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各类公共体育场馆的应急救护管理工作,其他场所可参照执行。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Emergency Rescue in Public Sports Venues
中国标准分类号:C8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1303-2023《公共体育场馆应急救护管理规范》是一项地方性标准,旨在指导公共体育场馆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护管理体系。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应急救护组织机构与职责
根据标准第4.1条,公共体育场馆应设立应急救护领导小组,明确组长、副组长及成员的职责分工。组长通常由场馆负责人担任,负责全面指挥应急救护工作;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具体工作,并在组长缺席时履行其职责。成员则包括各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各自部门内的应急救护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
第5.1条要求场馆需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预案应涵盖突发事件类型(如火灾、地震、人员受伤等)、应急响应流程、通讯联络方式等内容。此外,还应定期组织演练以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救护设备配置
按照第6.1条的规定,场馆内必须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这些设备至少应包括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急救箱、担架等,并确保所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且易于获取。同时,还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培训与演练
标准第7.1条强调了对员工进行急救知识和技术培训的重要性。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心肺复苏术(CPR)、止血包扎技巧等实用技能。另外,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模拟突发事件的实际演练活动,以便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
信息公示与宣传
依据第8.1条的要求,在显著位置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告知公众最近的医疗救助点位置以及紧急情况下如何寻求帮助的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海报、广播等形式向入场者普及基本的自救互救常识,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
以上是对DB33/T 1303-2023中几个核心部分的重点阐述。希望各公共体育场馆能够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为群众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运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