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群结构优化与周转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实施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牦牛养殖过程中群结构优化和周转技术的应用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Yak Her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urnov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畜种,其养殖对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DB63/T 2163-2023牦牛群结构优化与周转技术标准》为科学管理牦牛群提供了依据。以下从标准中选取几个关键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牦牛群结构优化方面,标准明确指出成年母牛比例应控制在50%-60%之间。这一规定旨在保证繁殖群体的稳定性,同时避免因母牛过多导致草场压力增大。建议养殖户根据自身草场承载力合理调整母牛数量,确保既能满足繁殖需求又不破坏生态环境。
其次,在周转制度上,标准提出公母分群饲养管理的原则。具体要求是1.5岁以上的公牦牛需及时从母牛群中分离,单独放牧或育肥。这样做可以减少公牛对母牛发情期的干扰,提高繁殖效率,并降低因争斗造成的伤亡率。此外,标准还强调了不同生长阶段牦牛的饲养密度应有所区别,以适应其生理特点。
再者,标准对牦牛群更新提出了量化指标:每年更新率应达到10%-15%。这意味着需要有计划地淘汰老弱病残个体,引入优质种源,保持种群活力。对于淘汰下来的牦牛,建议通过屠宰、交易等方式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最后,标准特别提到牦牛群周转过程中要注重疫病防控。要求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建立免疫档案,一旦发现传染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并上报。同时,还提倡采用先进的饲养技术和设备,比如电子耳标追踪系统,以便更精准地掌握牦牛动态信息。
总之,《DB63/T 2163-2023》为牦牛养殖业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养殖户应当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这些规范,促进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