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林下楠木造林的术语和定义、立地条件、造林准备、造林方法、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林下楠木的人工造林和经营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hoebe Understory Affores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3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HBSF 021-2023《林下楠木造林技术规程》相较于旧版标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更新。其中,关于“林下楠木幼苗定植密度”的规定尤为关键。新版标准将幼苗定植密度从原来的每公顷800株调整至每公顷1000株,这一变化旨在提高楠木林的整体生长质量和经济效益。
在实际应用中,合理确定幼苗定植密度是确保楠木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首先,种植者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以及楠木品种特性来选择适宜的密度。例如,在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可以适当增加密度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而在地势较低、湿度较大的区域,则应减少密度以防病害发生。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种植者应当注意保持适当的行间距与株间距。通常情况下,行距设定为2米左右较为理想,这样既能保证每株苗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便于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同时,合理的株距设置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促进树木的自然竞争性生长。
此外,为了适应新的定植密度要求,还应注意加强抚育管理措施。包括定期除草松土、适时灌溉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特别是在幼苗初期阶段,要密切关注其生长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遵循THBSF 021-2023中关于林下楠木幼苗定植密度的新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种植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楠木林的质量和产量,还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