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二星舟蛾的调查与防控技术要求,包括监测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黄二星舟蛾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urvey and Control of Major Forest Pests - Part 7: Dendrolimus punctat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17T245.7-2023《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与防控技术规范 第7部分:黄二星舟蛾》是河南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对黄二星舟蛾的科学调查与有效防控。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5.1 调查时间
规定每年4月至9月为调查期,其中成虫期在5月至7月,幼虫期在6月至8月。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内黄二星舟蛾活动频繁,便于准确捕捉其发生动态。
5.2 调查方法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在林分中设置10m×10m的标准样地,每公顷设置5个样地。通过观察和记录样地中黄二星舟蛾的成虫数量、产卵情况及幼虫分布来评估虫口密度。这种方法能够较为精确地反映整个林分内的虫害状况。
5.3 防控措施
5.3.1 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初期(5月初),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每公顷布置2盏黑光灯,间隔50米,每天晚上开启6小时。这可以有效减少成虫交配产卵的机会,降低下一代幼虫的数量。
5.3.2 化学防治
当幼虫危害率达到10%以上时,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如2.5%溴氰菊酯乳油进行喷雾防治。稀释倍数为1000倍,每公顷用药量为750毫升。施药时应避开雨天,并注意保护环境。
5.3.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如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可以在成虫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每公顷释放量为15万头。此外,还可以种植蜜源植物吸引捕食性天敌。
5.3.4 综合防治
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防治策略。例如,在幼虫期采用化学防治的同时,配合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形成多层次的防控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这些条款从调查到防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黄二星舟蛾的危害,保障森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