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港能见度观测的术语和定义、观测设备、观测方法、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海港区域的能见度观测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Observation Specification for Visibility in Sea Por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2/T 1143-2023海港能见度观测规范》是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海港能见度的观测方法与数据处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能见度”的概念,即在白天,以正常视力能够看到并识别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在夜间,则为灯光的发光强度及背景亮度。这一定义强调了观测时需考虑观察者的视力条件以及环境光线变化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观测设备要求
对于用于测量能见度的仪器,标准提出了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例如,仪器必须具备自动连续监测功能,并且其测量误差不得超过±10%。此外,还规定了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湿度适应性等环境适应性参数,确保即使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准确工作。
观测频率与时段安排
根据实际需求不同,标准将观测分为日常观测、特殊天气下的加密观测以及应急观测三种类型。其中,日常观测应每小时记录一次;当出现大雾、强风等特殊情况时,则需增加至每半小时一次;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则需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这样灵活调整的机制有助于及时掌握港区内的气象状况,保障作业安全。
数据记录与报告制度
所有采集到的数据都必须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记录,并定期汇总上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编制日、月、年的统计报表时,除了提供平均值外,还需注明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发生的具体时间点。这种全面细致的数据处理方式有利于后续分析研究以及制定长期规划。
应急响应措施
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如浓雾导致视线受阻),标准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启动备用观测站、加强人员值守力度、提前发布预警信息等内容。通过这些预先设定好的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损失。
以上只是对部分重要内容进行了概述性介绍,实际上整个标准涵盖了更多细节方面的规定。希望上述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