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松疱锈病的防治技术,包括病害识别、预防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红松林的病害防治工作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d Pine Blister Rust in Liaoning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红松疱锈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红松林的病害,辽宁省于1995年发布的DB21/T 890-1995《红松疱锈病防治技术》地方标准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病害发生规律与监测
标准明确指出,红松疱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温暖湿润的春季和秋季,病害易于流行。因此,每年的4月至6月以及9月至11月是重点监测期。监测方法包括设置固定样地观察病斑扩展情况,并定期记录发病面积和程度。标准特别强调了早期发现的重要性,要求一旦发现零星病株即采取措施,防止病害扩散。
二、营林措施
标准提出了通过营林手段来降低病害发生的策略。首先,合理规划造林密度,避免过密种植导致通风不良。建议的造林密度为每公顷保持在1500至2000株之间。其次,提倡混交造林,在红松林中适当配置其他树种如樟子松或云杉,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害单一寄主环境的形成。
三、化学防治
对于已经感染的病害区域,标准推荐使用波尔多液或其他铜制剂进行喷雾处理。具体操作时需注意药剂浓度控制在0.5%-1%之间,并且要确保喷洒均匀。此外,考虑到化学防治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标准还建议将化学防治作为辅助手段,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其他非化学方式。
四、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被列为优先选择的防控措施之一。标准鼓励利用天敌昆虫如肿腿蜂等对病原菌进行自然抑制。同时,也可以引入抗病性强的红松优良品种进行更新换代。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新品种,从根本上提高森林的整体抗病能力。
五、综合管理
最后,标准强调了综合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病情动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林区工作人员及周边居民对红松疱锈病的认识水平;并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综上所述,《红松疱锈病防治技术》不仅涵盖了从病害发生规律到具体防治措施的全过程指导,而且体现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为有效控制红松疱锈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