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春小麦生育期植株微量营养元素的诊断方法及调节施肥的技术要求和实施步骤。本文件适用于春小麦种植过程中微量营养元素缺乏或过量问题的诊断与施肥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iagnosis of Trace Nutrient Elements and Adjusted Fertilization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Spring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NAIA 0310-2024春小麦生育期植株微量营养元素诊断与调节施肥技术规程》中新旧版本中关于“植株铁含量诊断标准”的差异为切入点,进行深度解读。这一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春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缺铁症状的判断和施肥策略调整。
旧版标准(假设编号为TNAIA 0310-2019)中,植株铁含量的诊断阈值设定较为宽泛,通常以叶片干重中铁含量低于某一固定数值(如50 mg/kg)作为判断缺铁的标准。这种单一阈值虽然便于操作,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春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铁需求量的动态变化,可能导致误判。
新版标准(TNAIA 0310-2024)对此进行了优化,将诊断标准细化为三个关键生育期: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并分别给出了对应的铁含量诊断区间。例如,在苗期,当叶片干重中铁含量低于60 mg/kg时应警惕潜在缺铁问题;而在拔节期,则将这一阈值提高至75 mg/kg;到了抽穗期,由于植物对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该阈值提升至85 mg/kg。这样的调整更符合春小麦在整个生育周期内对铁元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具体应用方法如下:首先,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定期采集各生育阶段代表性植株样本,确保采样部位集中在新生未完全展开的功能叶片上,以保证数据准确性。其次,通过专业设备测定叶片干物质中的铁含量,并与新版标准提供的对应生育期诊断区间进行比对分析。一旦发现铁含量低于推荐范围下限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补充铁肥。常用的施用方式包括叶面喷施螯合态铁制剂或根部追加含铁复合肥料等,同时注意配合其他微量元素肥料使用,避免产生拮抗效应。
此外,还需结合土壤测试结果综合考量,因为即使植株表现出缺铁症状,也可能是因为土壤pH值过高导致铁元素有效性下降所致。因此,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不仅要关注植株本身的铁含量状况,还应注重改善土壤环境条件,比如适当降低土壤pH值或者采用改良剂处理等手段来提高铁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TNAIA 0310-2024》通过引入更为精准的生育期分段诊断标准,不仅提高了春小麦植株铁含量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也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施肥方案提供了依据,对于促进春小麦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