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极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洪涝灾害监测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方法、信息提取流程及成果表达方式。本文件适用于基于极轨卫星遥感技术的洪涝灾害监测与评估工作。
Title:Polar Orbit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 Part 3: Flood Disas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P52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1455.3-2006 极轨卫星遥感监测 第3部分 洪涝灾害》是一项辽宁省地方标准,为利用极轨卫星遥感技术对洪涝灾害进行监测提供了规范化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监测范围与对象
标准明确指出,监测范围应覆盖可能受到洪涝影响的所有区域,包括河流、湖泊、城市低洼地带以及农田等易受灾地区。监测对象不仅限于水体面积的变化,还包括水位高度、流速、淹没深度等关键参数。这些数据对于评估灾害程度和制定应急措施至关重要。
数据获取与处理
在数据获取方面,标准强调了多源数据融合的重要性。要求结合光学影像和微波遥感数据,以提高监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对于数据处理,标准提出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及分类识别的具体步骤。例如,在图像预处理环节,需要去除云层遮挡,并通过辐射校正确保数据准确性。
灾害等级划分
标准将洪涝灾害划分为四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和特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水深阈值和影响范围。这种分级方式有助于快速判断灾情严重程度,为救援力量调配提供依据。例如,当水深超过1米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则被认定为重度灾害。
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不同等级的洪涝灾害,标准给出了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其中包括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预警发布以及现场核查等内容。特别提到,在接到预警后,相关部门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并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质量控制与验证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标准还规定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如定期开展对比试验,检验遥感监测结果与实地调查数据的一致性;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人及其职责分工。此外,鼓励采用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验证,进一步提升监测工作的公信力。
以上便是对该标准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可以为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