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丝瓜保护地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与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丝瓜的保护地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tected Cultivation of Luffa in Xinjia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4T 0032-2023 丝瓜保护地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对规范西藏地区丝瓜的保护地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条款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在品种选择方面,标准要求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且品质优良的品种。这有助于提高丝瓜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病虫害的风险。例如,“日引1号”、“津研6号”等品种因其出色的适应性和高产特性被广泛推荐。
关于整地施肥,标准指出应深耕细作,确保土壤疏松透气,并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这一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为丝瓜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基础。具体操作时,每亩地建议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配合氮磷钾复合肥50公斤。
对于定植密度,标准建议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方式合理确定。一般而言,早熟品种可适当密植,而晚熟品种则需保持适宜的间距以保证通风透光。通常情况下,单行种植时株距控制在50厘米左右较为合适。
病虫害防治是丝瓜保护地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强调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残体,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并适时喷洒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同时,还应注意轮作倒茬,减少连作障碍带来的病害风险。
灌溉管理方面,标准提倡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的方式,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有效防止土壤板结。在丝瓜生长的不同阶段要灵活调整灌溉量,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期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但不过度积水。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程,可以显著提升丝瓜保护地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