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西葫芦保护地生产的产地环境、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西葫芦在保护地环境下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est Squash Production in Protected Environ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4T 0010-2023西葫芦保护地生产技术规程》是西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西葫芦保护地栽培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了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规程要求选用抗病性强、耐寒耐热、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如“藏青酥脆”、“藏绿早丰”等,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量潜力,能够满足保护地栽培的需求。
二、整地与施肥
整地时要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透气。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3000-5000公斤作为基肥,并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50-70公斤。这样可以为西葫芦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基础,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三、定植
当幼苗长至4-5片真叶时即可定植。定植前要浇足底水,定植后覆土压实,浇透定根水。适宜的定植密度为每亩种植1800-2000株左右,行距60厘米,株距45厘米。合理的定植密度既能充分利用空间,又能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
四、田间管理
1. 温度控制:定植初期白天保持在25-30℃,夜间不低于15℃。随着植株生长逐渐降低温度,开花结果期白天维持在20-25℃,夜间10-15℃。
2. 水分管理: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特别是在开花坐果期要注意适当控水,防止徒长影响坐果。
3. 追肥:在第一雌花开放时追施一次平衡型复合肥,每次每亩用量20-30公斤。进入盛果期后再追施一次高钾复合肥,每次每亩用量30-40公斤。
4. 整枝打杈:及时去除侧枝和老黄叶片,保留主蔓上的有效结果枝,以集中养分供应果实发育。
五、病虫害防治
规程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巡视田间,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发病初期可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进行喷雾防治,同时注意轮作倒茬,避免连作障碍。
六、采收
西葫芦一般在开花后7-10天即可采收。采收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损伤果实。采收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露水干后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果实的新鲜度,又便于运输和储存。
以上是对《DB54T 0010-2023西葫芦保护地生产技术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入解读,希望对从事西葫芦保护地生产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