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蛙共作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与准备、水稻栽培管理、青蛙养殖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存储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稻蛙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Frog Co-culture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804-2023《稻蛙共作生产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于2023年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稻蛙共作模式下的生产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品种选择、养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旨在实现水稻与青蛙共生的高效生态农业。
首先,在环境条件方面,标准明确指出稻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地方。稻田周围需设置防逃设施,如围网或围栏,高度不低于50厘米,以防止青蛙逃逸。同时,稻田内应保持适宜的水深,一般为5至10厘米,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也能为青蛙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其次,在品种选择上,水稻品种应选用抗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优质品种,如中浙优系列等。而青蛙品种则宜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黑斑蛙或虎纹蛙。种植水稻时,要合理密植,确保通风透光良好;放养青蛙时,要根据稻田面积确定合适的密度,通常每亩放养量为2000至3000只。
关于养殖管理,标准强调要加强日常巡查,定期检查稻田的水质、水温及青蛙的健康状况。稻田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避免使用对青蛙有害的化学农药和除草剂。同时,要适时调整水位,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要保持适当的水层厚度,以防青蛙因缺水而死亡。
病虫害防治是稻蛙共作中的关键环节。标准提倡采用物理、生物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如利用灯光诱杀害虫、投放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对于不可避免的病虫害问题,可选用低毒、高效的环保型药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切勿过量使用。此外,还应定期清理稻田内的杂草,保持稻田清洁卫生。
总之,《稻蛙共作生产技术规程》为稻蛙共作模式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各生产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稻蛙共作的成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