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原原种、原种繁育的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原原种、原种的繁育及质量管理。
Title:Rice Breeder's Seed and Basic Seed Breed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1881-2023《水稻原原种、原种繁育技术规程》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的,旨在规范水稻原原种和原种的繁育过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原原种”与“原种”的概念。“原原种”是指经过严格筛选和鉴定,用于生产原种的基础种子;而“原种”则是从原原种繁殖而来,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其用途和质量要求的不同。
繁殖条件
在繁殖条件方面,标准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例如,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土地,并确保土壤肥力适中且无污染。此外,还应避免在前茬作物为水稻或杂交稻的地块上种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
对于种子处理,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步骤和技术要求。包括种子精选、晒种、浸种催芽等环节。其中,种子精选是通过风选、水选等方式去除杂质和不良种子,保证种子纯度和发芽率。晒种可以促进种子后熟,提高播种后的出苗率。浸种催芽则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通常采用温汤浸种法,既能杀灭表面病菌又能促使种子快速萌发。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部分详细规定了播种期、密度、施肥、灌溉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播种期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决定,一般是在气温稳定回升至15℃以上时进行。种植密度应依据品种特性及土壤肥力状况合理确定,过密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过稀则浪费土地资源。施肥方面,提倡施用有机肥料为主,配合适量化学肥料,做到平衡施肥。灌溉需遵循“浅水促分蘖,深水保穗粒”的原则,同时注意防止涝渍灾害。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繁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标准建议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比如,通过轮作倒茬减少病源基数;利用灯光诱杀害虫;释放天敌昆虫等自然方式控制害虫数量。化学农药仅作为辅助手段,在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的药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收获与贮藏
收获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进行,此时籽粒饱满度高,品质最佳。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干燥,降低水分含量至安全水平(一般不超过13%),然后入库保存。库房应保持通风干燥,定期检查种子状态,防止霉变和虫害侵袭。
质量检验
最后,关于质量检验部分,标准指出每批次种子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投入使用。这包括外观检查、净度分析、发芽试验等多个项目。只有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要求的产品才能被认定为合格品。
综上所述,《水稻原原种、原种繁育技术规程》涵盖了从种子准备到最终收获储存全过程的技术要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种子的质量,还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