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架构设计、技术要求、数据共享与交换及安全保障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 General Framework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542—2023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规范》的总体框架主要涵盖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体系架构以及实施路径等内容。以下是对该规范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规范明确指出要构建一个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旨在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应急指挥效率及事后恢复重建水平。这不仅要求系统具备高度的技术先进性,还需确保其安全性与稳定性,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其次,在建设原则方面,强调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安全可靠三个核心理念。其中,“统筹规划”意味着各级政府在制定本地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国家整体布局,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资源;“资源共享”提倡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机制来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而“安全可靠”则从技术层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采用加密算法保护敏感数据等。
再者,对于体系架构的设计,规范提出了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服务层构成的四层结构模型。感知层负责收集各类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网络层提供稳定高效的通信通道;平台层作为整个系统的中枢神经,承担着数据整合分析的任务;最后的服务层面向用户提供便捷的操作界面和服务接口。这种分层设计有助于实现模块化管理,便于后期维护升级。
此外,关于实施路径部分,规范还特别指出了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需求调研阶段,需要深入基层了解用户具体需求;其次是方案设计阶段,要综合考量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再次是开发测试阶段,确保每个功能模块都能正常运行;最后是部署上线阶段,注意做好培训指导工作,帮助使用者尽快熟悉操作流程。
总之,《DB23/T 3542—2023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规范》为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指导方针,其总体框架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于推动全国范围内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