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人工林营建碳增汇的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树种选择、整地与造林、抚育管理、监测与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人工林营建过程中增加碳汇的技术指导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Enhancement in Affores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531—2023人工林营建碳增汇技术指南》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营林措施提升人工林的固碳能力。以下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解读:
一、关于造林地选择
标准明确指出应优先选用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未利用土地作为造林地。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具有较好的土壤条件,能够快速恢复植被,增强碳吸收能力。
二、树种选择与配置
推荐使用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搭配优良外来树种。混交林比纯林更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增加碳储量。具体要求为:针叶树与阔叶树比例一般为4:6或5:5;乔木层与灌木层高度差不宜过大。
三、整地方式
提倡采用穴状整地法,穴径不小于80厘米,深度不少于60厘米。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苗木根系发育,提高成活率及生长量。
四、栽植密度
根据立地条件确定合理密度,一般情况下针叶树每公顷栽植2200-2800株,阔叶树则为1600-2200株。过密会导致竞争加剧,影响单株生长;而过稀则难以形成稳定群落。
五、抚育管理
强调定期除草松土,保持土壤湿润且通气良好。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施肥作业,氮磷钾比例以3:1:1为宜。此外还需注意防治病虫害,避免人为破坏。
六、监测评估
建立长期定位观测点,记录树木高度、胸径等指标变化情况。每隔五年进行全面调查统计,计算单位面积碳储量增量,并据此调整后续经营策略。
以上内容仅是对该标准部分内容的概括性阐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