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搬迁遗留场地、矿山开采区等污染地块的管理与治理。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Risk Control of Contaminated Sites - DB37T 4637—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Z 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637—2023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导则》是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已知或疑似受到污染的土地,在其开发利用前的风险管控活动。这明确了标准的地域性和适用对象,确保了管理的一致性。
2. 术语和定义:标准对“污染地块”、“风险管控”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污染地块”被定义为土壤或地下水中含有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安全基准值的有害物质的地块。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基础依据。
3. 风险评估与分级:标准要求根据污染物类型、浓度水平及暴露途径等因素对地块进行风险评估,并按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理。高风险地块需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如设置隔离带、限制人员进入等。
4. 风险管控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标准提出了具体的管控措施建议。比如对于重金属污染,可以采用植物修复技术;而对于有机物污染,则可能需要物理化学方法处理。此外还强调了长期监测的重要性,以确保管控效果持续有效。
5.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标准特别提到在风险管控过程中应当及时向周边居民通报相关信息,并鼓励社区参与决策过程。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透明度,也有利于获得当地民众的支持与配合。
6. 应急预案制定:鉴于突发情况的可能性,标准要求各责任主体必须事先准备好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泄露事故处理方案、紧急疏散计划等内容。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够迅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
7. 档案记录与报告制度:最后,标准还规定了详细的文档保存要求以及定期提交工作报告的规定。通过完整准确地记录整个风险管控流程,不仅可以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同时也便于政府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审查。
以上内容只是该标准众多条款中的几个重点部分,实际上它涵盖了从前期调查到后期维护全过程的技术指导框架。希望上述解析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环境保护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