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古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古建筑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ecurity Preven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DB11/T 2120-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P6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120-2023《古建筑安全防范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于2023年实施。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该规范要求在古建筑的重要出入口、主要通道等位置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这些设备应具备高清画质和夜视功能,并且要确保录像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这一规定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古建筑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记录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破坏行为。
2. 入侵报警系统:对于存在较高被盗风险的古建筑,应当设置入侵报警装置。当检测到异常情况时,系统需能够迅速发出警报信号至指定的安全管理平台。此外,还强调了报警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避免误报现象发生。
3. 消防设施配置:鉴于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的特点,防火尤为重要。规范指出应在适当位置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并定期检查维护以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建议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者气体灭火装置,在火灾初期阶段就能有效控制火势蔓延。
4. 防雷措施:考虑到雷电对木质结构的危害性极大,本标准特别提出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雷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安装避雷针、铺设接地网等方法来降低雷击概率及其造成的损害程度。
5. 日常巡查制度:除了上述技术层面的要求外,《规范》还特别重视人的因素。明确指出相关单位和个人需要建立完善的巡查机制,由专业人员定期走访检查古建筑内外部状况,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处理,从而形成闭环管理流程。
6. 应急预案制定: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应急预案的编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如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时,拥有详尽有效的应急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因此,《规范》鼓励各管理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
以上只是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实际上整个文件涵盖了更多细节内容,比如人员培训、物资储备等方面也有相应指导建议。希望通过对这些核心条款的理解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重要的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