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技术要求,包括场地选择、稻秸秆处理、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以上海地区为代表的稻秸秆资源丰富区域的大球盖菇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ng King Oyster Mushroom Using Rice Straw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规程(DB31/T 1404-2023)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稻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大球盖菇高效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采用稻秸秆为主要原料栽培大球盖菇的技术操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地域性和适用性,确保了技术措施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二、术语和定义
1. 大球盖菇:指伞菌纲伞菌目蘑菇科大球盖菇属的食用菌。
2. 稻秸秆:指水稻收获后留存在田间的茎秆。
这些定义为后续技术要求奠定了基础,使术语统一规范。
三、栽培环境
栽培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土壤pH值宜控制在5.5~7.5之间。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
四、稻秸秆处理
稻秸秆需经过粉碎、浸泡、发酵等预处理工序。粉碎长度以3~5厘米为宜,浸泡时间不少于24小时,发酵温度保持在50~60℃,持续7天左右。这些步骤可以提高稻秸秆的腐解速度和营养价值。
五、播种技术
播种前要对培养料进行堆制,堆宽1.5米,高0.8米,长度视场地情况而定。播种量每平方米1.5~2千克,播后覆盖一层薄土,厚度约2厘米。合理控制播种量有助于菌丝快速蔓延并形成良好的菌床结构。
六、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温度应维持在15~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每天通风换气2次以上。及时清理老菇脚和杂草,防止病虫害发生。科学的温湿度调控和日常管理能够促进子实体健壮生长。
七、采收标准
当大球盖菇菌盖充分展开但尚未开裂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握住菌柄基部轻轻旋转拔起,避免损伤周围幼菇。适时采收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还能刺激后期出菇。
八、废弃物处理
栽培结束后剩余的培养料可作为有机肥回田利用,或者进一步加工成其他农业投入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31/T 1404-2023从多个环节规范了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操作流程,对于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