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樟子松容器苗在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的技术要求,包括苗木选择、整地、栽植、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Container Seedling Afforestation on Difficult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8T 333-2023 樟子松容器苗困难立地造林技术规程》是河北省针对樟子松容器苗在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的技术规范。以下对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该标准明确了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河北省内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沙地等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樟子松容器苗造林工程。这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的地域和环境限定。
其次,在苗木选择方面,规定选用高度不低于25厘米,地径不小于0.3厘米的一级容器苗。这一要求确保了苗木具有足够的生长潜力和抗逆性,能够适应恶劣的立地条件。
关于造林密度,标准建议每公顷种植4444株左右。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单位面积的生态效益,又避免了过度密植导致的竞争压力过大。
在整地环节,强调要进行水平阶整地或鱼鳞坑整地,深度需达到30厘米以上。这种整地方式可以有效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结构,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根系环境。
施肥管理上,提倡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方式,每株苗木施用腐熟有机肥2公斤,并配合使用磷钾复合肥0.1公斤。这样既能满足苗木初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又能长期改良土壤。
此外,标准还特别提到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措施,包括适时浇水、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保证每月至少灌溉一次,以维持苗木正常生长。
最后,对于造林成活率的检查验收,规定造林后第一年的保存率不得低于85%,三年后保存率应达到80%以上。这一指标是对造林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反映了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以上内容是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具体解读,希望对实际造林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