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柞蚕小蚕室内保护育的场地选择、设施设备、蚕种催青、保护育管理、病害防治及移山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柞蚕小蚕室内保护育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oor Protective Rearing of Young Oak Silkwo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764—2023《柞蚕小蚕室内保护育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柞蚕小蚕在室内环境下进行保护性培育的技术规范。该标准的制定旨在指导柞蚕养殖业者科学、规范地开展小蚕保护育工作,提高柞蚕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促进柞蚕产业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依据此标准的重要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控制
条文内容: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75%至85%范围内。
解读:柞蚕小蚕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温度过低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速度,而过高则可能导致热应激反应。适宜的湿度可以有效防止幼蚕脱水,并减少病害发生几率。因此,严格控制温湿度是确保小蚕健康生长的关键措施之一。
二、饲料管理
条文内容:每日需提供新鲜柞树叶作为主要饲料来源,确保每只幼蚕每日摄入量不低于自身体重的10倍。
解读:柞树叶是柞蚕唯一的天然食物来源,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量有所不同。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新鲜饲料供应不仅能满足幼蚕正常生理需求,还能促进其快速成长。此外,定期检查饲料质量,剔除腐烂或带有病虫害的部分也十分重要。
三、卫生防疫
条文内容: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清洁消毒处理,包括但不限于更换垫纸、清洗器具等操作。
解读:良好的卫生条件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传播。通过定期清理饲养场所并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剂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彻底杀菌灭毒,可大大降低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各种潜在风险。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还应注意观察幼蚕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四、光照与通风
条文内容:保证每天有8小时以上自然光照射时间,并保持良好空气流通状况。
解读:适当的光照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促进新陈代谢活动;而良好的通风则有利于排除多余湿气及有害气体,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季高温季节适当增加换气频率以避免闷热现象发生。
五、分批饲养
条文内容:根据孵化早晚将幼蚕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安置于独立区域内饲养。
解读:由于各批次之间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如大小强弱),将其分开管理便于针对性地调整饲养方案。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整体成活率,也有利于后续统一管理和后期采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柞蚕小蚕室内保护育生产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为从业者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和技术支持,对于推动我国柞蚕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从业人员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共同维护生态平衡与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