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管理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桑蚕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ccessive Preservation of Mulberry Silkworm Genetic Re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664-2023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是四川省地方标准,为桑蚕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桑蚕种质资源的继代保存工作。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对象,确保了技术操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二、术语和定义
1. 继代保存:指通过人工干预维持桑蚕种质资源的生命力和遗传稳定性,防止其退化或丧失的过程。
2.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桑蚕品种或品系,包括但不限于野生型、改良型及地方特色品种。
这些定义为后续技术要求奠定了基础,使技术人员能够准确理解相关概念。
三、保存环境条件
1. 温度:应控制在18℃至22℃之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桑蚕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2. 湿度:相对湿度保持在60%至70%,过高会导致病害发生,过低则可能影响孵化率。
3. 光照:采用自然光照与人工补光相结合的方式,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2小时,以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
以上环境条件的设定综合考虑了桑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四、饲养管理
1. 饲料质量:选用新鲜、无污染的桑叶作为饲料,并定期检测其营养成分。
2. 喂养频率:每日喂养3次,间隔时间均匀分布,确保桑蚕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3. 卫生防疫:定期清洁饲养场所,及时清除废弃物,预防疾病传播。
饲养管理环节强调了饲料质量和卫生防疫的重要性,这对于保障桑蚕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五、种质鉴定与评估
1. 外观特征:观察桑蚕的颜色、体型等外部形态是否符合预期标准。
2. 生物学特性:检测繁殖能力、抗病性等关键指标。
3. 遗传稳定性: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基因组变化情况。
种质鉴定与评估部分突出了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多角度全面评价种质资源的质量,为后续保存提供依据。
六、档案记录
1. 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保存时间、数量、来源信息等。
2. 更新频率:每月更新一次,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制度有利于追溯历史数据,也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七、应急预案
1.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如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方案。
2. 定期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提高相关人员的处置能力。
应急预案的制定体现了风险防范意识,有助于减少意外损失。
综上所述,《DB51/T 1664-2023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从多个维度规范了桑蚕种质资源的保存流程,对于保护珍贵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