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荒漠化治理造林的技术要求,包括造林地选择、树种配置、整地方式、苗木规格、栽植技术和抚育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造林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nd Afforestation in the Northern Shaanxi Loess Plateau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06T 172-2021 陕北黄土高原荒漠化治理造林技术规范》是针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荒漠化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荒漠化土地治理及造林工程。这一条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即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这是基于该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生态问题而设定的。
2. 树种选择:推荐使用抗旱性强、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树种。例如,侧柏、油松等常绿乔木以及沙棘、柠条等灌木。选择合适的树种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树种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干旱少雨环境,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3. 整地方式:要求采用鱼鳞坑或水平阶整地方法。这两种整地方式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雨水冲刷带来的侵蚀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苗木根系的生长发育。
4. 栽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一般情况下,在坡度较缓的地方可适当稀疏一些,在陡坡地带则需要加密种植以增强防护效果。合理的栽植密度既能保证林分的质量,又能避免资源浪费。
5. 后期管护:强调了造林后的抚育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定期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后续管理工作,才能确保造林成果得以长期维持和发展。
以上几点只是标准内容的一部分,但它们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整个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于指导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