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布局、设施配置、标识设置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行政区域内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
Title:Setting Specifications for Community (Village) Emergency Shel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01T 3133-2022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规范》是陕西省西安市发布的关于社区和村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场地选择
第5.1条明确规定,应急避难场所应优先选择地势较高、地形开阔且平坦的区域。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在洪水或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例如,在洪水多发地区,高地面可以防止积水淹没,而平坦地形则有利于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
第5.2条指出,避难场所不宜设在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这主要是基于安全考虑,避免因地质活动导致避难设施受损,从而危及避难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储存点以及高压输电线路等危险源。
设施配置
根据第6.1条要求,每个应急避难场所都必须配备基本的生活保障设施。包括但不限于饮用水供应系统、食品储备仓库、医疗急救站以及厕所等公共卫生设施。这些设施对于维持避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长时间滞留期间。
第6.3条强调了信息传播设备的重要性。每个避难场所应当安装广播喇叭或者电子显示屏,用于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指导疏散路线。此外,还建议设置无线通信基站,以保证通讯畅通无阻。这对于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与维护
第7.1条规定了定期检查制度。负责单位需每季度对所有设施进行全面检测,并记录结果存档备查。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修复整改,确保随时处于可用状态。这种常态化管理机制有助于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第7.4条提到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日常管理和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活动中来。通过培训教育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和应对技能,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这样不仅减轻了政府压力还能加快恢复重建进程。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一些核心条款的具体分析,希望能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规定,共同构建更加完善可靠的社区(村)应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