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江苏省沿海滩涂碱蓬湿地飞播修复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监测与评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沿海地区碱蓬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erial Seeding Restoration of Suaeda Wetlands on Coastal Mudflats in Jiangsu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9/T 1229-2023 沿海滩涂碱蓬湿地飞播修复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飞播技术促进沿海滩涂碱蓬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术语和定义
2.1 碱蓬: 指适应盐碱环境的一种耐盐植物,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生态修复能力。
解读:明确“碱蓬”的概念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本标准的核心对象,也是实施飞播修复的关键物种。碱蓬因其独特的生理特性,在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含盐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飞播: 利用飞机等航空器将种子均匀撒播到指定区域的技术方法。
解读:飞播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播种方式,在滩涂大规模植被恢复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但需注意操作细节如飞行高度、速度及播撒密度等直接影响飞播效果。
技术要求
5.1 种子准备
种子质量应符合GB/T 6144的规定,并且种子发芽率不低于85%。
解读:高质量的种子是成功飞播的基础。种子发芽率直接关系到最终成活率,因此必须严格筛选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良种子,确保其具备良好的萌发潜力。
5.2 播种时间
最佳播种时间为每年春季或秋季,具体日期由当地气象条件决定。
解读: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对于提高种子出苗率至关重要。春季和秋季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此外还需结合实际天气状况灵活调整播种计划,避免极端恶劣天气影响。
5.3 飞行参数设置
飞行高度控制在50米至70米之间,飞行速度保持在100公里/小时左右。
解读:合理的飞行参数设置能够保证种子均匀分布且不被强风带走。过高会导致播撒不均,过低则可能因碰撞地面而损坏种子。同时适当的速度有助于形成理想的覆盖范围。
质量检验
7.1 成活率检测
飞播后三个月内进行首次成活率检测,之后每隔半年重复一次直至第三年结束。
解读:持续跟踪监测飞播区域内的植物存活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初期成活率往往较低,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稳定下来,通常需要三年以上才能全面评估飞播成效。
综上所述,《DB3209/T 1229-2023 沿海滩涂碱蓬湿地飞播修复技术规程》从术语定义到具体操作流程再到后期管理维护都提供了详尽指导,为有效开展沿海滩涂碱蓬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以期达到最佳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