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玉米两作规模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耕作制度、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与储藏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小麦-玉米两作规模化生产的栽培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heat-Corn Two-Crop Large-Scale Production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玉米两作规模化生产栽培技术规程》(DB3707/T 083—2023)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小麦与玉米轮作模式下的规模化种植管理。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一、品种选择
标准明确指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市场需求来挑选适宜的小麦和玉米品种。对于小麦来说,推荐使用抗寒性强、穗大粒多且适应性广的优质品种;而玉米则建议选用耐密植、高产稳产并具备良好抗病虫害能力的优良品种。此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不同作物之间的生育期匹配问题,确保两者能够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避免出现争地现象。
二、整地施肥
良好的土壤准备是获得丰收的基础。该标准强调了深耕细耙的重要性,并要求施足基肥。具体而言,每公顷土地至少需要施入有机肥料30吨以上作为底肥,同时配合氮磷钾复合肥料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另外,在整地时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坡度和平整度,以便于后期灌溉排水工作的开展。
三、播种管理
在播种环节上,《规程》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密度控制原则。例如,小麦行距一般设定为15~20厘米之间,每穴播下种子数量控制在4~6粒左右;而玉米则要求株距维持在30~40厘米范围内,单株留苗数约为1株/平方米。此外,还特别强调了适时播种的意义,即当气温稳定回升至适宜水平时开始下种,这样可以有效规避早春低温冻害风险。
四、田间管理
针对田间日常管理工作,《规程》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措施。首先是对水分供给的要求,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增加灌水量,并且要注意避免积水导致根系缺氧;其次是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采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并定期巡查田块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最后还有关于除草作业的规定,提倡人工拔除杂草结合机械操作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五、收获储藏
到了收获阶段,《规程》也提供了诸多实用技巧。比如,在判断是否达到最佳采收时机时可以通过观察谷物颜色变化及含水量来决定;储存期间则需要注意防潮通风,防止霉变发生影响品质。同时鼓励利用现代化设备加快脱粒速度,缩短整个流程所需时间。
综上所述,《小麦-玉米两作规模化生产栽培技术规程》从选种到最终入库全过程都做了系统规划,为农户们提供了一套完整可靠的实践方案。遵循这些规范不仅有助于提升产量效益,更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