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南省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领域中数据元的设计原则、表示格式、命名规则及其应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海南省内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相关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及整合。
Title:Hainan Emergency Management Safety Production Data Specification Part 2: Data Elem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A40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T 592.2-2023《海南省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数据规范 第2部分:数据元》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海南省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领域数据标准化的重要地方标准。该标准通过定义统一的数据元描述,为全省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提供了技术依据,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保障公共安全。
以下是对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入解读:
数据元的基本概念
标准首先明确了数据元的概念,即“对一个特定概念的描述”。每个数据元由名称、定义、表示方法、数据类型、长度等属性组成。例如,“企业名称”这一数据元,其名称应明确具体,定义需准确描述其含义,表示方式要清晰,数据类型通常为字符型,长度则根据实际需求设定。
数据元的命名规则
在命名规则方面,标准要求数据元名称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模糊或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名称中不应包含标点符号或其他特殊字符,以确保数据处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比如,“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这样的名称既直观又易于理解。
数据元的定义要求
数据元的定义是其核心部分,必须能够唯一确定该数据元所代表的概念。定义应当简洁、精确且无歧义,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应用。例如,“危险化学品种类”这一数据元的定义可以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类别”。
数据元的数据类型与长度
标准还规定了不同数据元的数据类型及相应的最大长度。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字符型、数值型、日期时间型等。对于字符型数据元,其长度通常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联系电话”的长度一般设置为11位(手机号码格式)。而数值型数据元则需明确小数位数,如“事故经济损失”可设定为整数或保留两位小数。
数据元的分类与编码
为了便于管理和查询,标准提出了数据元的分类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编码规则。例如,将数据元分为基本信息类、安全管理类、事故报告类等几大类别,并为每一类赋予特定的前缀代码。这种分类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数据组织效率,还能促进跨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示例解析
以“从业人员总数”为例,其数据元的具体内容如下:
- 名称:从业人员总数
- 定义:指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实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人员数量总和。
- 数据类型:数值型
- 长度:整数
- 分类:基本信息类
- 编码:A001
通过对上述条文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出,《海南省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数据规范 第2部分:数据元》从多个维度规范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领域的数据元,为实现全省范围内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项标准的应用将极大促进相关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