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倒刺鲃人工繁育的术语和定义、亲鱼选择与培育、催产与孵化、鱼苗培育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育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Spinibarbus sin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731-2023中华倒刺鲃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中华倒刺鲃人工繁育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从亲鱼的选择、培育到繁殖环境的控制,再到苗种的培育和管理都有详细的指导,确保中华倒刺鲃这一珍稀鱼类能够健康稳定地繁衍。
在亲鱼选择方面,标准要求亲鱼需来源于无污染水域,且年龄应在4龄以上,雌雄比例为1:1至1:1.5之间。亲鱼体质健壮,无病害,体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上。亲鱼培育期间要保证饵料充足,主要投喂新鲜的小杂鱼、虾等高蛋白饵料,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与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繁殖环境方面,标准规定亲鱼培育池面积应不小于20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池塘底部需铺设泥沙,种植适量水草,营造适宜的产卵环境。繁殖季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至6月,水温维持在20℃至25℃最佳。在此期间,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极端气候对亲鱼造成影响。
关于繁殖操作,标准指出,当亲鱼出现追逐行为并有明显的产卵迹象时,可采用人工辅助授精的方式提高受精率。具体做法是将雌鱼腹部轻压使卵子流出,同时将雄鱼精液混合后均匀撒在卵子上,随后立即将受精卵转移至孵化设备中。孵化用水需经过严格过滤处理,确保无有害物质残留,水温控制在22℃至24℃之间,光照强度适中。
苗种培育阶段,标准建议采用流水式或微流水式的培育模式,初期以轮虫作为开口饵料,随着个体增长逐步过渡到卤虫幼体、配合饲料等。每日投喂次数不少于三次,每次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同时,要加强日常巡查,观察苗种生长状况及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此外,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疾病防控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定期消毒养殖设施,合理使用药物,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渔药,确保苗种质量安全。
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的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升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成功率,促进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