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桑螟虫情监测与防控的技术要求,包括监测方法、防治策略和具体实施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桑树种植区域的桑螟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Mulberry Bor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774-2023 桑螟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桑螟虫害的监测和防控的技术规范,该标准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桑螟虫害的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控。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内容出发,对一些重要的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监测体系建立
标准指出,应构建由县级农业部门牵头,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配合,村级植保员参与的三级监测网络。要求每个县设立不少于两个固定监测点,每乡镇至少一个,村则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临时或长期监测站点。这一体系旨在确保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为后续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频次
对于桑螟虫害的调查,规定了田间调查的具体步骤:首先确定调查区域内的典型地块作为样本田,然后按照不同生育期分别开展幼虫密度、蛹壳数量等指标的统计工作。春季(3月至5月)每月调查一次,夏季(6月至9月)每半月调查一次,秋季(10月至11月)再次调整为每月一次。这种动态调整频率的方式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
三、预测预报模式
标准提出了基于历史数据与当前状况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模型。通过分析过去五年内同一地区桑螟虫害的发生规律,并结合气象条件变化趋势,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等级。此外还强调了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判断,提高预测精度。
四、防控措施建议
在防控策略上,标准提倡以生态调控为主导,化学防治为补充的原则。具体包括:
- 农业防治:合理布局种植结构,避免单一品种连作;加强田间管理,如适时修剪枝叶减少藏匿场所;
- 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杀成虫;
- 生物防治:释放天敌昆虫如赤眼蜂;
- 化学防治:仅限于当虫口密度超过经济阈值时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五、应急响应机制
当监测发现重大突发性虫害事件时,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级单位需迅速上报情况至上级主管部门,同时组织专业队伍开展紧急处理行动。预案中明确了物资储备清单、人员调配方案以及技术支持来源等内容,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局面。
以上是对《DB36/T 1774-2023 桑螟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部分核心条款的深度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