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毛木耳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菌种制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毛木耳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uricularia polytrich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771-2023《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发布的关于毛木耳栽培的技术规范。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范围:该标准规定了毛木耳栽培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江西省内毛木耳的工厂化栽培。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范围和适用对象。
2.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对“毛木耳”、“栽培基质”等术语进行了定义。例如,“毛木耳”是指子实体表面具有明显绒毛的一种食用菌。明确这些术语有助于统一行业内对概念的理解。
3. 栽培环境条件:要求栽培室温度控制在20℃至30℃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5%到95%,光照强度为500至1000勒克斯。这样的环境条件能够促进毛木耳的良好生长,避免病害发生。
4. 栽培基质配比:推荐使用棉籽壳、玉米芯、木屑为主要原料,辅以适量的石灰和石膏。基质的pH值应调节至7.0到7.5之间。合理的基质配比可以提供毛木耳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并维持适宜的酸碱度。
5. 接种与发菌管理:接种时需注意无菌操作,发菌期间要定期检查菌丝生长情况,确保没有杂菌污染。同时,要适当通风换气,防止高温高湿导致烂棒现象。
6. 出耳管理:当菌袋表面长满白色菌丝后,进入出耳阶段。此时需要逐步增加空气湿度至90%以上,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通过调整温差刺激子实体分化,提高产量和品质。
7. 采收标准:毛木耳子实体充分展开且颜色变为深褐色时即可采收。过早或过晚采收都会影响其商品价值。此外,在采收前后还需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预防病虫害传播。
以上内容是对DB36/T 1771-2023中部分重要条文的具体解释,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