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茶树菇液体菌种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条件、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茶树菇液体菌种的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eurotus tuber-regium Liquid Spaw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770-2023《茶树菇液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茶树菇液体菌种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菌种来源与选择
标准明确规定了菌种的选择原则,即应选用经过权威机构鉴定并确认无杂菌污染、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在实际操作中,这要求生产者必须从正规渠道获取菌种,并通过显微镜检查等方式验证其纯度和活力。
2. 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是影响液体菌种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指出,培养基成分需包含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等基本要素,并根据茶树菇生长需求调整比例。例如,葡萄糖作为主要碳源,蛋白胨提供必需氨基酸,而磷酸二氢钾则用于调节pH值。此外,还强调了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确保无霉变、无杂质。
3. 发酵设备与环境条件
发酵过程需要特定的设备支持,如搅拌器、温度控制系统等。标准建议使用带有自动监控系统的发酵罐以保证工艺参数的一致性。同时,对于生产环境也有严格要求,包括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期消毒以及控制适宜的温湿度范围(通常为25℃±2℃,相对湿度70%-80%)。
4. 接种与扩繁
接种是整个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标准规定了合理的接种量(一般为初始体积的5%-10%),并提出了分阶段逐步扩大培养规模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因一次性投入过多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污染风险增加的问题。
5. 检验与验收
成品菌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栽培效果的好坏。为此,标准设定了多项检测指标,如活菌数测定、代谢产物分析等。只有当所有项目均达到规定标准后才能视为合格产品出厂销售。另外,在接收方收到货物时也应按照上述标准再次核实,确保符合预期用途。
以上内容只是对部分核心条款进行了简要说明,实际上该标准涵盖了更多细节内容,比如废弃物处理方案、应急预案制定等内容。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