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体氮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防治措施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氮磷影响的防控工作。
Title: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Water Bod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045—2023《水体氮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导则》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磷污染物的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几个关键术语:
- 农业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的现象。
- 最佳管理措施(BMPs):为减少或控制非点源污染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方法。
这些定义帮助我们理解标准的核心概念,确保后续讨论基于一致的理解。
防治原则
标准提出了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 预防为主: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 综合治理: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全面控制污染。
-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治方案。
这些原则强调了综合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实际操作的有效性。
技术要求
在技术层面,标准对农田管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 农田管理:提倡施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灌溉水量以减少径流损失。
- 畜禽养殖:要求建设完善的粪污收集处理设施,鼓励采用厌氧消化等工艺回收能源。
- 水产养殖:建议优化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浪费和水质恶化。
每项技术都附有详细的实施指南和技术参数,便于相关单位执行。
监测与评估
为了确保防治效果,标准还规定了监测与评估的具体内容:
- 定期检测土壤和水体中的氮磷含量。
- 对比分析防治前后的环境指标变化情况。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完善防治策略。
有效的监测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反应,从而保障长期治理成效。
结论
DB15/T 3045—2023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更注重实践应用,为改善内蒙古地区水体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希望各级政府及涉农企业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开展工作,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