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团棘胸蛙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苗种培育、放流准备、放流实施及放流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内双团棘胸蛙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of Babina biprostr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5304T 067—2023双团棘胸蛙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双团棘胸蛙增殖放流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放流前准备阶段,标准明确要求对放流区域进行详细的环境调查。这包括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底质状况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评估。只有当这些条件符合双团棘胸蛙生存的基本需求时,才能开展后续工作。这一措施旨在确保放流环境能够支持双团棘胸蛙种群的建立和发展。
其次,在选择放流个体方面,标准强调必须使用人工繁殖或半人工繁殖方式获得的健康个体。具体而言,放流个体需具备良好的生长状态,无明显疾病或生理缺陷,并且年龄应在适宜范围内。这样的规定有助于提高放流成功率,减少因个体质量问题导致的损失。
再者,关于放流数量与密度的问题,标准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目标设定,合理确定每次放流的数量及单位面积内的密度。过低可能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过高则可能引起资源竞争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科学决策。
此外,还特别提到了后期监测的重要性。在放流之后应定期跟踪观察放流区域内的种群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通过设置标志点等方式便于追踪个体迁移路径及其适应性表现等信息收集工作。
最后但同样关键的是安全防护措施。考虑到野外环境中可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天敌威胁、人为干扰等,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都应当采取必要的保护手段来保障放流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所释放物种的安全成长环境构建。比如设置围栏防止非法捕捞行为发生;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周边居民保护意识等等。
以上就是对《DB 5304T 067—2023双团棘胸蛙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中几个重点条款较为深入地解析阐述了如何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管理全过程确保这项生态工程能够取得理想成效。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